骨折後的復健治療案例

2017-07-25T15:32:12+00:00 2017-07-20|

6歲的李小妹妹因跌倒左手肘骨折,導致左手肘伸直與彎曲的角度皆有受限,媽媽很積極地每週2~3次帶李小妹妹來復健,接受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。在作職能治療時每回都需重複進行拉筋伸展、肌力訓練…等活動以幫助手肘能恢復正常的角度與功能,職能治療師運用孩子喜歡的遊戲來轉移拉筋伸展時的不適感,並讓李小妹妹對復健活動的接受度大為提高。媽媽也很配合地讓李小妹妹晚上睡眠時間穿戴固定式副木,多方面幫助手肘角度增加。在經過4~5個月的努力後,李小妹妹左手肘伸直角度已恢復正常,但彎曲角度仍差了一些,媽媽原本認為應該會慢慢恢復而想停止復健,但經過陳院長的鼓勵後又持續復健了1個月左右,最後終於達成了完全康復的目標,李小妹妹現在左手肘已恢復正常的活動角度與功能。

陳院長提醒骨折患者,應在骨折初步處理完畢,立即看復健科。健保實施後,不確定是什麼原因,骨科醫師常很晚或甚至不會轉介患者至復健科。本例的李小妹妹骨折後未開刀僅用外固定,骨折三個月後才來復健科,X-光顯示軟組織已有鈣化,使得關節攣縮不易回復,若能及早來看復健科,應可縮短復健時間。骨科醫師及患者常不了解復健循序漸進的特點,以為剛骨折或剛開完刀不能做復健,其實除非有特殊病情,剛出手術室就應開始冰敷(標準復健治療項目),立即開始電磁治療、雷射亦可減輕疼痛、加速骨骼及傷口癒合,絕無不能做復健這回事。復健科的可塑式外固定方式也比石膏輕便、可水洗、可輕易拿下來,愈來愈多的骨科也開始使用這種固定方式。當然石膏固定更貼身也更不會讓斷骨移位,有時無法取代。但若斷骨未完全斷開(小孩子的骨折常屬此類),也無需復位或開刀,直接找復健科醫師治療即可,若真需骨科治療,復健科醫師一定會轉診。李小妹妹鈣化在軟組織內,原本很適合震波治療,但免費試了一次,接受度及效果都不是很好,就未再勉強做震波。

另外,陳院長也要說明復健跟上學一樣,必須循序漸進,一年級的功課讀懂了,再讀二年級的內容效果才好,急著想跳級不見得對學習比較好。復健的痛苦也跟上學一樣,下雨、天冷要出門,要讀書不能玩電玩,並非肉體上的痛苦。忍著肉體上的痛苦做復健是錯誤觀念,很不幸,不只有些患者以為如此,連有些骨科名醫也如此以為。若忍著肉體的痛苦做復健,其實是會造成傷害,就算剛復健完看起來進步較多,第二天馬上變得更糟,就像上學硬要跳級,實際能力還未到的話,信心受打擊也學不好。如前述,職能治療用類似遊戲的方法來復健,不完全是直接牽拉關節,大大提高患者(尤其是小孩子)復健的意願。當然,直接牽拉及睡眠中使用的副木(也是可塑式外固定的一種)也都是復健治療的一部份,好的醫師、治療師會視情況交互及聯合運用。陳院長再次呼籲復健患者要耐心完成完整療程,若可達更好的復元程度,半途而廢相當可惜,好像書沒唸完,拿不到學位。最後,陳院長要聲明良祺的治療理念是「循序漸進、不耍噱頭、若有必要自費治療也只推薦物超所值的自費治療、不只治好這次的病痛、連未來可能發生的病痛也事先防止」,而要達成此目標,只有與我們合作,不能自以為是,受網路或親友不正確的資訊誤導,完成完整復健療程方能達到。真正好的復健真的是一條漫長且需要耐心的路,鼓勵大家都能堅持到最後並抵達完全康復之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