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性腦膜瘤-從能走、不能走,再到能走的蹣跚之路

2018-08-29T19:16:35+00:00 2018-08-29|

以下為本院實際案例,經個案同意登載於本院之網站,希望能鼓勵更多病友,並瞭解神經相關疾患的復健之路。

『個案的復健心得』

我是良性腦膜瘤開刀,陸陸續續開了三次,民國92年最後一次開刀,開完刀之後影響到運動神經,當時簡直是不想活了,在黃金期內復健後,還可以用助行器活動,並開始長期復健的旅程。某次在家自己拿助行器運動跌倒,從那次之後狀況退步很多,心裡開始產生恐懼,就再也不敢站起來走路,甚至連坐都坐不穩,身旁一定要有人在才不會害怕。

來到良祺診所的第一印象就是這邊的環境衛生又乾淨、設備都很好,覺得院長很願意把最好的設備提供給患者。

看診時覺得院長很親切問診,但聽說他對不遵從醫囑的患者很兇,給他很專業的建議聽不進去的病患不相信專業,彼此就會產生不好的態度, 這就是院長求好心切, 畢竟院長也人啊!他專業為病患做治療,會針對患者的身體不適,像我之前復健中遇到一些困難,院長也會想辦法用藥物的方式加以配合,來達到更好的復健療效。這裡的治療師及護理師每一位都很親切,面對每一位患者,尤其是年長者都會耐心、細心的講解。

我特別感謝張偉鴻治療師,因為來這邊我找回用助行器走路的自信,老師的心思很細膩,常常會幫我想到下一步要訓練什麼。會針對我不足的地方,計畫訓練方式,並對於生活作息方面提供建議,讓生活變得更方便,生活品質提升。也會跟我討論我的復健目標,我第一次參加老師的復健班,我並不求會完全好,但希望能讓功能慢慢加強,提升生活自理的能力。   

在此還要同時感謝職能治療江宜叡老師, 除了手部的復健以外 ,我在外面的學習pop海報設計遇到手寫部份,手不能駕馭的障礙,是宜叡老師幫我研究怎麼克服困難的方法,這也是值得感謝的部分,自從老師幫我研究出方法後,問題迎刃而解,可以讓我在學習上更順利真是太好了。

從來開始復健到現在,我自己覺得進步很多,旁邊的人看我也覺得我進步很多,復健過程中並不覺得辛苦,我很樂意做復健,老師提供給我的我會吸收進去,回家每次每次慢慢練習就會進步。雖然我已經發病很久了,但我還是不會放棄,繼續努力做復健,跟我一樣的病友們,不要放棄自己。並祝福大家 平安喜樂 一天比一天健康喔!

最後非常感謝良祺陳院長以及良祺的醫療團隊協助,我願意在院長的領導下,努力做復健,讓自己每天都有進步。

『治療師的治療歷程』

記得當初接到這位患者,她坐著輪椅,兩腳穿著AFO (Ankle-Foot Orthosis, 踝足支架),看起來十分開朗。她說自從某次在家中練習走路跌倒後,狀況就變得很差。我問她:「你有什麼目標?希望能恢復到什麼樣子?」,她表示她只是想來運動流流汗就好了,這是她第一次跟我說的目標,我印象十分深刻。

評估的時候便發現他靜態的坐姿平衡不足,簡單來說就是在沒有攙扶的情況下無法自己一人坐著,連坐都坐不好,要站著就更困難了!我當時心裡是這麼想的,雖然她只是想來運動,我當下也無法馬上確定能幫助她多少,至少從坐得好開始總可以了吧!就慢慢開始從坐姿訓練,以及訓練躺姿下的下肢訓練開始。 

慢慢地開始從坐姿,回到墊上做訓練。從翻身、趴、手部與肘部支撐、小狗趴、跪,一步一步地做,每一步的訓練都對下個階段有幫助。後來她的目標已經從運動流流汗,變成有人扶能拿著助行器走路了。

在復健科中,療效要有所進展,需要有許多環節搭配。這也有賴於復健科醫師、及各不同專業治療師互相配合,我想在良祺復健科的團隊算已相當完整,能做出最完善的治療。如這位患者,遇到問題會詢問陳院長,院長便會從不同的方式介入搭配治療,並提點治療師該注意什麼,且她也配合醫囑執行,才能確實讓醫病溝通與治療達成雙贏!。也有許多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師同仁,帶過她做了很多不同的訓練,才能慢慢的不斷進步。

復健總是漫長的,需要有恆心地不斷練習,治療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很多挫折,但她的「不要放棄,做就對了!」的精神,不僅幫助了她自己,有時候我也會有種被鼓舞的感覺。我想復健的過程中,患者與治療師的溝通也很重要,如此便能更了解患者遇到的困難是什麼,進而想辦法解決。有時候她也會提出希望做什麼訓練,分析她的狀況後,也能帶著她去做一些不一樣的嘗試。這種不斷對困難做出嘗試的精神,實屬令人敬佩!也謝謝她讓我有所成長!

張偉鴻 物理治療師

 

『醫師的診療筆記』

良性腦膜瘤常會復發,幸好多不致命也不是太難控制,所以本文患者開了三次刀,但終於不再惡化。然而依腦瘤位置,及治療時可能造成的傷害(必要之惡),會留下輕重不等的功能缺失。以學理而言,患者已發病及開刀後多年,病灶本身不會再有太大變化,然而功能可以因復健而有很大的不同。就像不會游泳或後空翻的人,經過學習,有可能學會這兩項技能,然而外表看來並無明顯變化。可是游泳大多數人,甚至肢體失能者,都可學會,後空翻則有些人怎麼努力也不一定能做到,所以設定適當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,當然還不確定時,可一步步設定。復健科不一定能消除「疾病」本身,但可如本文患者所說,提高生活品質、提升生活自理的能力及學習謀生方法才是復健的目的。二十多年的復健專科醫師生涯,看到很多家屬及患者把做復健治療本身當復健的目標,忘記了那只是手段而非最後目標,復健界仍需努力宣導。

陳祺賢 院長